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持續寒冷


2008年1月30日晚上的陰雨天氣下,天文台溫度計的讀數終於降至攝氏10度之下,低見8.5度,這是2006年3月14日(9.0度)之後的第一次,差不多整整兩年未出現過如此寒冷的天氣。

在整個七十年代,本公公的幼稚園至小學階段,每年冬季,氣溫降至10度以下十分等閒,5至6度的天氣並不旱見。翻查記錄,1974年2月25日,天文台錄得最高8.8度,最低5.8度,翌日早上更降至4.2度,這三個數據至今仍是自1881年有記錄以來,2月25-26日最極端的寒冷天氣。本公公對該兩天早上起床爭扎上學,戶外寒風刺骨的慘況,依然記憶猶新。

今回持續超過兩個星期的寒流,自1月11-12日在華中開始發展。1月12日晚本公公身處台北,親身感受到那異常強勁的北風,入夜後降溫十分急速;1月13日台北陰雨。冷空氣兩天後抵達香港,氣溫緩慢地持續下降。

翻查一週以前天文台的「七天天氣預報」,曾預佈昨天(30日)氣溫稍為回升,可有17度,但有不少氣象發燒友都認為,天文台今回預測大大失準,令人聯想起去年天文台長曾預警隨著全球暖化趨勢「香港再沒有冬季」,這評論猶如一副政策框架,會否導致科學化的天氣預報也趨向保守?總幻想香港不再凍,死不悔改,令香港市民大失預算。

反觀國內的天氣預報,經已再見不到「報喜不報憂」的惡習,上週已不斷預報華中至華東的降雪持續,並預計寒冷的氣候可能維持至二月中旬,看來國內天氣預報的可信程度,還較香港天文台為高。

因此,在北京的領導人早已知到今次雪災的嚴重性,當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上星期出現於廣州車站廣場外,問外省民工會否退票之時,領導們其實心裏有數,坐在廣場的民工,他們大部份根本沒有可能回鄉渡歲;當然,領導們一時間實在難以直接將這個殘酷的事實,告訴廣場上數以十萬計心急如焚的回鄉客,因為隨時觸發騷動,所以當廣州車站廣場上的人數稍為退卻之後,上頭才夠膽讓溫總安全地親臨廣州站視察和慰問仍在站外守候著的渡歲客。

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暖化,平均氣溫不斷上升是不爭的事實,但總不致於否定今天再有機會發生極端寒冷環境的可能性。香港冬季的寒冷天氣,除了受著內陸的大陸性反氣旋,將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帶到中國南方以外,與西太平洋的水溫也有互動的效果。近日新聞提及的「拉尼娜」現象(La Nina),是指西太平洋的水溫較一般正常為低。

因為地球的自轉,西太平洋的水流是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從東南方向為華南地區帶來溫暖的氣流;每年冬季至春季之間,冬季季候風與來自西太平洋的暖空氣相角力,形成「冷峰」(cold front)來臨前的溫暖潮濕天氣,當「冷峰」經過時,往往出現達攝氏十度或以上的溫差,帶來時暖時冷的天氣。

可是現時西太平洋的水溫偏低,不足以帶來形成「冷峰」的東南暖流,而北方的冷空氣隨著高壓脊的擴展,長驅南下,如入無人之境,當抵達華中至華南濕度較大的地區,於是容易發展出雨雪的天氣,使今年南方降雪的情況,竟較北方嚴重得多。

國內氣象專家預測,北方冷氣團的發展還會持續至二月中旬,更冷的天氣尚未來臨,大家倒不如放長雙眼,看看我們保守的天文台,與國內氣象專家的下一回較量,又是誰勝誰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