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30日 星期六

事實與偏見

當今聖上訪港,巧遇高考放榜。聖上會見一群年青人,在電視面前勉勵他們,說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哲理名言。

那邊廂,記者們繼續引導英語科成績欠佳的應屆高考生,說甚麼一下子在預科兩年之間未能適應英語學習,由此力證母語教學拖低英語成績云云。

年青人,總只懂得推卸責任,遇到任何不如意或失敗,從不會思考是否自己的責任。又難怪那些高考生,就算是現今的大學生,所謂的「天子門生」,《中大學生報》的編委們,態度也不是一樣嗎?只望見批評者眼中的刺,卻不見自己眼中的橫樑。

例如有一位高考生,成績不俗,缺只有英語科不及格;他於是向記者大吐苦水,說他之所以不能升讀大學,都是拜母語教學所賜。

他可沒有想到,不論有沒有母語教學,他根本不具備競爭力;須知到成績的好與壞,在乎個人的自我修行,與人無尤,考試從來就沒有「臨急抱佛腳」可以成功的道理,如果說預科那兩年使用英語學習不習慣,那麼過去的五年呢?他有沒有自問過過去五年有沒有好好努力學習英語?

就正如本公公在上一篇文章討論過,用那種語文授課,並不是英語不濟的藉口。本公公再講清楚,當年本公公中學時代的英語課,老師都是半中半英的教學,報考「B卷」,一樣可以拿C級,又不見本公公的英語較英中學生差?

2007年6月29日 星期五

同情飯焦

考評局昨日公佈了本年高級程度會考的成績統計,其中一處焦點是英文科的合格率,較去年稍為下跌,卻因為應屆的考生乃是政府推行「母語教學」之後的第三批,而且英文科合格率正連續三年下降,於是被傳媒造文章,有些視像媒體立即邀請一些中學校長評論,目標很明顯只是尋求一些特定方向的批評,引導觀眾將母語教學及英文科成績下滑聯想在一起。(這就是現時傳媒的編採態度!)

更令本公公感到可憐的是,竟然有中學校長肯上鏡接受訪問,還正中訪問者的下懷,指應屆學生從中一起就很少在學習上應用英語,所以對英語水平和考試成績構成一定的影響。

本公公實在忍不住想在這裏率直地大罵這位中學校長:「你簡直是垃圾!」,看完該名校長在電視上的訪問,我終於同情飯焦對這些終日坐在校長室閉門造車的教育界高級行政人員的觀感,終日迷信英語教學好。

以下我會剖析一下這位垃圾中學校長在討論一種語文及其學習上,犯了甚麼謬誤?

英語本身屬於日耳曼語系(Germanic)的分支,與德語同宗。由於英格蘭曾經受到操拉丁語(Latin)的羅馬人統治過,及後,操古法語(拉丁語系)的諾曼弟大公「征服者」威廉於公元1066年征服英格蘭,引發後世延續數百年英、法兩國的王位爭逐戰爭。在這些歷史政治因素的環境下,對英格蘭當地語言文化帶來極大的互動影響,令到英語成為歐洲一種非常獨特,集日耳曼和拉丁語多重元素的混種語文,英語雖同為拼音文字,但其文字的拼音沒有固定規率,正源於此。

英、德兩語有很多相近的字辭,例如「屋」一辭,英語是house,德語是haus,兩字的發音一樣。但英語中某些文法,例如名辭眾數加"s"的規則,則源自法語;而「一」至「九」的字辭,更可證明英語是如何混雜:

One(源自古英格蘭土語,oon),two(源自拉丁語,duo),three(源自德語,drei),four(德,vier),five(德,fünf),six(法,six),seven(德,sieben),eight(德,acht),nine(德,neun)。

因此,英語並不算是一種易學的語文。本公公在中學至大學階段有學習其他歐洲語言的經驗,從字辭拼音、動辭文法、句子結構等方面相比之下,其實英語都較法語、意大利語和德語難學。

另一方面,港英年代的中文中學與英文中學,在學制上大有分別,中中六年,英中七年,預科的公開考試也是分開的,中中應考的是「高等程度會考」(Higher Level Examination),而英中的是「高級程度會考」(Advanced Level Examination)。

當年中中屬於小數,而社會上也普遍認為中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偏差,考試局也特別在中學會考英文科設定程度較淺的「課程甲」(俗稱「A卷」),與英中的「課程乙」(「B卷」)分開,因此當年在制度上,經已對中中學生特別歧視,一直遺留至今日社會仍對「母語教學」影響學生英語水平存在偏見。

但事實上,語文本身是一種非物質形態存在的活生生東西,掌握與否,是否學習得宜,與平日接觸和運用,存在莫大的關係,不能單憑每日上課的數句鐘而論高低。

以香港的「填鴨式」教育,想在公開考試考取好成績,其實有一定格律和練習竅門(這是名校與非名校的區別),考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再多加練習,拿A並非難事。

本公公出身中中,卻自問英語水平不俗,中學時代的英語能力絕不比英文中學的學生差,會考時還膽粗粗報考英文科「B卷」,也能考獲C級。在大學時代,曾經有同系同學自揚會考「B卷」拿A,可是撰寫實驗報告的討論部份時,他的造句生硬,文法錯漏百出,這就是香港會考的尖子!

況且,學習語文最重要是講求寧活運作,課堂上充斥著機械式的練習,學生只會一知半解,不少人在求學時期,更只以背誦方法串生字、造句子,完全不求甚解;更有甚者,即使是英中學生,就算讓他們一天中有8小時在課堂內使用英語,可是下課呢?餘下的16小時:做功課、看電視、唱K、上網、打機、行街、睡覺,沒有一秒鐘是「聽」和「講」英語,這就足以抵銷了上課的那八小時英語運用。這就是香港學生現實的生活流程,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下,怎能單憑「母語教學」斷定影響了學生的英語水平呢?

時下年青人上網比上課更有興趣,要他們英語好,倒不如請那位垃圾校長呼籲政府立例,禁絕18歲以下人士購買以中文編寫的電腦軟件,規定所有學生購買和使用的個人電腦,都必須是英文版,包保香港學生的英文水平突飛猛進。